盘活技术、人才、资源南京农业大学用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一棵草,曾让昔日的“北大荒”变成“江南绿洲”。但品种单一、生产技术落后,让它遭遇时代发展的天花板;
一座苹果园,在干燥的北方枝繁叶茂,果树能健康生长,但到了南方却多遭病虫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农业科学技术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
11月下旬,记者赴江苏镇江、泰州、宿迁采访发现,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农)设立在各地的新农村服务基地,用新技术新品种为乡村传统特色产业带来新生机;盘活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打造生态农业;创新科技服务体系,让农业有活力、农民有奔头。
截至2021年10月,南农有新农村服务基地50个。学校30余个学科106名教师在新农村服务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等活动。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表示,“我们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农业科学技术自立自强的创新成果,用全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用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赶考成绩,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虽然渐入深冬,但行走在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大片的草地依然生机勃勃。这里有长三角面积最大的草坪草和生态草种植基地。
“后白镇是丘陵岗坡地,地势不平,不适合种庄稼。90年代初,村里抛荒严重,最穷的时候负债几十万。从1999年起,村里开始种草,从最初不足3分地,一直开拓到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后白镇西冯村原党总支书记李治顺清楚地知道这片草的来之不易。
近年来,种植规模扩大,也迎来新挑战:草种单一、退化,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优质草坪草的育种、扩繁和基质替代,成为决定后白镇如今草坪产业生死的关键技术。”后白镇党委书记张明飞用“生死”二字表达对技术创新的急切需求。
2018年,探索草坪产业提档升级的后白镇人民政府与谋求草坪技术成果转化的南京农业大学一拍即合,合作共建草坪专业研究院。
“南农近20年从国内外搜集引进各类草坪草品种及野生种质资源2.1万余份。这三年,我们根据后白镇的特点,选择了抗性强、无病虫害、低养护、不需肥的300多个品系在这里中试。”在后白镇腹地的草坪研究院试验站草坪草中试基地,南农句容草坪研究院院长杨志民蹲在草坪上如数家珍:“马上到深冬了,我们用交播技术种了两层不同的草种,上面种黑麦草,下面种自主选育的杂交狗牙根,两种草交替生长、四季常绿,还耐践踏,很适合用在足球场。”
“坚强”而有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的“种子选手”有了,又该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草坪产量,减少对地力的破坏?
杨志民掀开一块草皮,现出地下乾坤。“我们在原生土壤上搭一层网,再将稻草铺在网上、撒上基质和种子,进行灌溉。成坪后,可以将网和草一起卷走,既不伤害原生土壤,也能增强草的抗拉强度。”他说,这种由秸秆、砂子、硅酸盐矿粉等原料配制的基质保湿、透水,轻盈,能让草种“深呼吸”,26-45天便可成坪。
如今,该技术已推广到后白镇三分之一的草坪,草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南亚。“我们还将为2022年的亚运会提供部分草坪,目前已经铺好了5块。”杨志民说。
让张明飞自豪的是,草坪产业的提档升级让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2020年,后白镇草坪出售的收益5亿元,草坪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66万元,高出句容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
作为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发展提质升级是泰州众多涉农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其中,畜禽粪污量大、面广、难处理,一度是横亘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间的障碍。
“以前,这里粪污排放超标,村民怨声载道。2018年,南农泰州研究院成立后,与企业和社会资本方合作成立一家肥料公司,研发全自动的牛粪处理设备,引入南农及相关研究团队高效低成本的技术,将牛粪集中收集处理后,干料运回牛房用作垫料,剩余的湿粪、废水经过发酵后,加入活性微生物酶制剂,加工为液态酶肥,通过管道免费送给附近种植户。”站在宝源智慧牧场的牛舍前,顺着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泰州研究院院长姜小三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牧场的对面,已经搭建起一片片长势喜人的蔬菜大棚。
每天,从牧场里加工好的65吨液态酶肥,被管道传输到大棚里,由于化肥使用减量,平均一亩地能节省本金80元,增产20%左右。其余的15吨肥料,则销往泰州周边。
液态粪污处理技术的引入,既可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能农户受益,还能让农业科研成果实现价值。
“目前研究院在肥料公司占股30%,返还给研究院的收益,将有2/3分配给科研团队,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姜小三认为,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要以解决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痛点等问题为导向;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要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惠及的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提升多少、农业环境改善多少、农民增收多少等来开展。
如果说科技支撑让农业发展更加生态高效,打造产业联盟,让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融合,则让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姜小三介绍,2020年,泰州研究院发起成立了“泰州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业联盟”,以泰州畜禽粪污综合处置与农业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将养殖企业、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户和消费的人凝聚在一起,共享收益、共担风险。
“我们将畜禽粪污、秸秆、菇渣、中药渣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加工成基质、饲料、新型微生物肥料,供给农户用于水稻育秧、花卉和蔬菜的培养,或者用作水产、畜禽饲料,再为农户牵线搭桥,嫁接江苏周边的超市。同时引入农业保险,尽可能降低生产风险。”姜小三说,该联盟成立以来,创建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科技示范基地10个,牵线泰州地方农业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销售签订购销合同3200万元。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渠慎春正在斯味特果业有限公司的果园里交农户修剪树枝,金凤摄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受益者,如何让农民从先进科学的农业知识里淘金?在南农宿迁研究院,答案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
最近正值苹果采摘期,记者见到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渠慎春时,他正站在田埂上,握着剪刀,示范如何在采收后给果树剪枝,几十个农妇背着背篓围在他身旁目光专注。
“你看,这一根枝条上挂果太多了,今年疏花疏果没做好,明年估计就不结了。再看这几根枝条,卡脖太严重,就可以把其中一两个‘咔嚓’掉。”每到苹果树生长的关键期,渠慎春都会来进行技术培养和训练。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宿迁研究院重点打造三支高水平的专家服务队伍,开展产业科技前沿知识普及、基础应用研究与技术培训、新成果、新技术等推广应用。
“专家们对苏北的苹果树生长更了解,例如这里高温高湿的环境不利于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前几年,果园约13%的苹果果实患上炭疽病、轮纹病,发生腐烂。南农大宿迁研究院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后,发病率降低到5%左右。”斯味特果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李晏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南农大宿迁研究院院长、园艺学院副教授束胜介绍,研究院通过种质资源圃建设、关键研发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培养和训练等方式,助力宿迁市的设施蔬菜和生态林果产业“瓜果飘香”。其中,示范推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黄瓜、番茄、萝卜、小白菜、芹菜、葡萄等新品种与栽培技术20个,示范区新技术推广率达96%,辐射达10余万亩次,蔬菜增产8%-10%、果树增产10%-12%,亩均增值220元以上。
同时,研究院牵头组建江苏省芹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宿迁市设施园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将从事种子研发、种苗繁育、栽培生产、采收加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条相关的新型经营主体纳入联盟,涉及的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近130家。
科技的加持,也让农户的获得感倍增。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新蔡村是远近闻名的芹菜种植基地,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种植有2000多亩芹菜大棚。近几年,南农大宿迁研究院经常组织专家团队到村里指导大家种植,选育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自从专家们来了,我们的亩收益能大大的提升1000元。”村支部书记母长才说。
看着大家干得红红火火,村民汤凯今年也不再外出打工,承包了村里9个温室大棚种植芹菜,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雇佣的6个村民在收割芹菜,“第一次种芹菜,不知道该怎么种,专家到棚里看过后,告诉我要拉上防倒网,平时有问题我们也在微信群里问他。”看着满棚的芹菜,汤凯乐得合不拢嘴,他预计,一个棚就可以收割1.2万斤,预计能赚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