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工程
端稳百姓“肉盘子”
近期出炉的一组数据,让合川畜牧人挺直了腰板:2022年合川区年出栏5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标准化猪场达528个,全区生猪出栏114.81万头、同比增长6.3%,能繁母猪存栏7.44万头、同比增长0.9%。其中,生猪出栏量连续8年位列全市第一,创下近30年历史新高。
量不是唯一目标,推动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量增更要质优。在生猪领域,合川于关键处落子,谋划一盘大棋局:依托全国农业(生猪)标准化示范区优势,与国内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强强联手,充分的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链主”带动效应,初步形成“种、养、供、加、销”全产业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打造百亿级生猪全产业链。
乘电梯上楼、住楼房“宿舍”、享智能投喂……在合川区隆兴镇的一家种猪场,“二师兄”享受的待遇着实不一般。
这家种猪场就是重庆市合川区德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隆兴种猪场,其母公司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农牧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18年,合川区与德康集团签订欧盟标准生猪产业一体化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建设标准化种猪场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印象中,猪场大多采用人工饲养方式,环境脏乱臭。隆兴种猪场却大不一样,这栋6层大楼处处彰显着科技元素——
5月15日中午,隆兴种猪场一楼的一个配怀单元内,几十头母猪正一边吹着中央空调,一边享用午餐。饲料由智能饲喂系统沿料管自动投放,根据每只猪所处的不同阶段、对营养的不一样的需求,还能提供“定制餐”。母猪口渴了,用鼻子碰碰料槽里的感应器,一旁的水管就会立即出水。头顶上方,AI智慧机器人正来回巡视,24小时“不眨眼”。
“AI智慧机器人安装有高清摄像头和雷达,如果猪只出现异常,机器人便能快速识别并发出预警。”合川德康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应莉举例称,当猪只体温过高时,系统能记录下其实时体温、呼吸、心跳等情况,并通过扫描猪只的“刺青”ID和电子耳标进行身份识别,调出养殖档案,完成数据分析对比,通知饲养人员前往猪舍查看。“记录下的种种数据,在电脑、手机上都能查看,很方便。”王应莉说。
不仅是隆兴种猪场,在德康太和原种猪场,AI人工智能技术覆盖每头猪的全生命周期,从品种、日龄、体重等基础信息到发情、配种、分娩等繁殖明细,都逐一记录在案。在重庆大正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双槐原种猪场,猪脸识别、智能环控等智慧化设施的应用,可对猪只进行溯源管理。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市场,猪肉和粮食一样,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要想端稳“肉盘子”,就得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其中一项措施就是稳定能繁母猪数量。目前,合川区已建成2个原种猪场、5个生猪扩繁场、2个合川黑猪遗传资源保种场,年可生产优质种猪5万头,生猪良种供种能力位居全市第一。
距离隆兴种猪场30多公里外的二郎镇六合村,潘涛正急匆匆开车出门。他家的家庭农场刚购进2400多头猪仔,他要赶去城区添置设备。
与以往养猪不同的是,这批猪仔并不归潘涛家所有,而是为合川德康公司代养。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猪仔长大后,潘涛不用四处联系销路,只需将它们交还合川德康公司,赚取代养费。
“以前我家也是自养自销,但一方面要承担生猪疫病风险,另一方面,受供需、季节等因素影响,生猪市场行情报价会出现波动,盈亏不定。”潘涛说。2020年回到合川老家后,得知合川德康公司正在推广“公司+家庭农场”产业化代养合作经营模式,他和父亲一商量,决定加入,随即投资400多万元建起养殖场,占地8000多平方米。
有了硬件设施,再由合川德康公司发放猪苗、饲料、兽药等物料,派驻技术员提供培训指导。2021年,潘涛家的家庭农场正式投产,首批代养了2460头猪仔。饲养170天后,猪只达到出栏标准,合川德康公司工作人员再上门回收,经综合评定后,按签约时的协议价格支付代养费。
潘涛算了笔账,代养一头猪能赚200多元,目前,自家一年能代养两批猪,扣除成本,一年纯收入有60多万元。“有了保底收益,我们只用负责把猪养大养好,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市场行情报价波动,省心不少。”潘涛说。
除了代养生猪,家庭农场主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自繁自养模式,即由自家母猪生育猪仔,不用花钱购进。后者对圈舍投入、繁殖技术等要求比较高,收益也更可观,每头猪的代养费为300—500元。
“生猪价格走高时,我们还会与家庭农场主一起分红。”王应莉说,已有112户家庭农场与公司达成合作。合作双方结为利益联结体,公司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也帮助更多养殖户鼓起荷包。
合川区畜牧兽医中心则在其中发挥服务保障作用,针对养殖场(散养户)建立了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机制。这些天,二郎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樊宗军就忙着做好动物疫病防控,为种猪场周边1公里内的上千家散养户送去消毒药。
依托区、镇街两级服务体系,区畜牧兽医中心选派46名畜牧兽医指导员组成生猪产业专家团队,并建起区域智慧生猪养殖平台,为330个规模养殖场、6个生猪定点屠宰场、30个动物检疫报检点安装在线视频信息系统,实现生猪养殖、防疫、检疫、加工、保险、无害化处理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为全产业链发展筑牢疫病防控“防火墙”。
漫步在合川德康公司二郎种猪场周边山头,各类农作物生长旺盛,满眼新绿。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芬芳。
二郎种猪场饲养着8400余头母猪,每天要产生大量粪便,这也是很多人认为猪场脏乱臭的一大原因。怎样解决好“猪后面的事”,合川德康公司想出对策,通过发展“猪—沼—果(菜)”种养循环农业,将猪只粪便变废为宝。
猪舍里,猪只排出的粪便和尿液会透过免冲洗漏缝地板,流到收集槽中,运送至粪污处理中心。经干湿分离,干粪将被送至有机肥厂,加工制作成有机肥。湿粪则会被送至储液池,经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用于灌溉还田。
“仅在二郎镇,我们就租下3000亩土地,用来发展种养循环农业。”王应莉说,公司在此建起柑橘基地,种植的黑麦草还能用于生猪饲养,降低养殖成本。这样的发展模式,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让当地村民能以土地入股,通过保底分红、收取租金、就近务工等形式增加收入。
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各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还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布局食品深加工业务。
吃火锅时,不少重庆人爱点上一份“梅林”午餐肉,这道美食大部分都产自合川。重庆德佳肉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拥有中粮“梅林”品牌等产品生产权,其生产的肉类罐头、腌制食品、重庆小面调料等80余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公司年屠宰生猪能力100万头,冷库冷藏能力1万吨,年生产能力5万吨,出厂的肉类罐头更是远销海外。
“链主”发力,带动大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合川,推动要素资源不断向产业链高端集聚。目前,合川区已建成9家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加工生产企业、1家兽药(动物保健品)生产企业、2家有机肥生产企业、6家生猪屠宰企业、52家肉制品加工公司,年综合产值达35亿元以上。当前,区畜牧兽医中心正全力推动德康集团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精深食品加工项目,进一步助推全产业链条提档升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